close

徐曉的《lt;今天gt;與我》發表在美國出版的1999年的春季號《今天》文學期刊上,1999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、廖亦武主編的《沉淪的圣殿——中國20世紀70年代地下詩歌遺照》同期收入此文,承蒙網友深宵曠野獨行人的推薦,買不到原書,只好在網上查找到,就在網上讀了徐曉寫于1997年的這篇文章。可能許多喜歡詩歌的人早已看到過這篇文章,今天重新提起來,完全是因為自己以前的孤陋寡聞所至,且我實在是喜歡徐曉的文章,閱后便記下讀后感,聊也自慰。 徐曉在文章的最后寫道:“我之所以寫下了以上的文字,大多是因為我們的兒子周易然,當年他還沒有出生,如今也只有九歲,一個沒有父親的兒子只有靠母親為他留下一點父輩的蹤跡,我希望將來他能從這些文字中了解并感知他的父親。”其實何嘗又不是讓我們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,去了解那些不曾經歷過的往事。 《今天》停刊到現在大約已經二十六年,許多當年熱愛《今天》的人或許早已經忘卻它,或是忘卻了它曾經的存在,也許包括那些曾經為《今天》而付出心血的人。可是有一個卻始終沒有忘記《今天》,這個人就是徐曉。 1973年,18歲的徐曉從朋友那里得到一冊手抄本的詩集,正是這個偶然的機會,徹底改變這個正值青春年少美麗的少女,通過《今天》這本詩集,她認識了詩集的作者趙一凡,趙一凡是影響徐曉人生最重要的人,徐曉在一凡家結識許多的文學青年,在一起讀當時列為禁書的《帶星星的火車票》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《新階級》等書。徐曉在一篇題為《無題往事》的散文中這樣表述趙一凡對她的影響:“我把他當作我的上帝,我相信他的每一句話,并不在乎他把我帶到哪里,事實是,他帶我到哪兒我都會萬死不辭。”這是一個人的影響力,抑或是時代的影響力。 正是因為這樣,她和趙一凡在1975年同時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捕入獄。在兩年的牢獄生活中,一凡向她介紹了北島,就是后來《今天》的主要發起者和重要的參與者趙振開,她還在獄中認識《今天》后來的參與者程玉。程玉是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女兒,因反革命罪被捕入獄,那時的徐曉不到20歲,而程玉則不到17歲,她們被關在北京城南的同一座牢房里。《今天》停刊后,程玉到美國留學,后來她們偶然在北京相遇,那天是六月四日,第二天又在家門口告別,一周后程玉又回到美國。人的一生就是這樣,偶然的相遇,預示長久的離別,除相擁而泣,剩下就是無盡的思念。 趙一凡的出現,不僅改變了徐曉的人生,而且一凡的存在,成為徐曉的精神導師和精神支柱,他們一直保持那種純真的朋友之間的情誼,徐曉在文章中寫道:“我愿意他活著。為我而活著,為世上有一個真正理解我、呵護我、容忍我的人而活著,盡管我很清楚世上沒有誰能僅僅為誰而活或者為誰而死。”她(他)們從認識開始一直到一凡1988年去世,保持了15年的友誼。一凡去世時,徐曉正好生下了她的兒子,為沒能去照顧病重的一凡而感到內疚。 我讀這些文字,其實我并不懂得詩歌,也不知道詩歌對于詩人的重要,我只覺得通過《今天》,看到那些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友誼,看到朋友之間的真情。于我來說,這些尤為重要,這就是我寫下這些文字的理由。 徐曉的《 lt;今天gt;與我》寫到兩個重要的詩人北島和芒克。徐曉是通過趙一凡認識北島的,徐曉從趙一凡那里看到的手抄本詩集的作者,就是北島。那時原徐曉只不過是一個18歲的美麗少女,當時已經是小學教師。這使我想起我的姐姐,我們家里最苦命的人,也是在18青春花季時,到我們這里一個偏僻的鄉村當一名小學教師,后來我姐夫40多歲患腦中風癱瘓在家,姐姐無怨無悔服待護理他整整17年。這是一點題外話,用宿命論的觀點都是每個人的命運。 兩年的牢獄生活,使得徐曉情緒很低沉,為此趙一凡介紹一些朋友給她認識,這其中就包括北島,北島的本名叫趙振開,從認識的那時起,徐曉就只叫他振開。振開是一個性格抑郁不善言談的人,他不會高聲的講話,也沒有激烈的言詞。那時,振開唯一的妹妹姍姍因為搶救落水兒童剛剛犧牲不久,心情是最不好的時候,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道:“如果死是可以代替的,我寧愿去死,毫不猶豫,挽回我那可愛的妹妹,可是時勢的不可逆轉竟是如此殘酷,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。”可見失去親人的痛苦,給了詩人極大的打擊,對北島的影響是多么之大。 在朋友的圈子里,北島有個外號叫“老木頭”,徐曉認為振開那是“有思想的木頭”,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敏銳藏在木吶的外表下。北島是一個在任何情況下,都能保持有思想的人,正因為如此,他的詩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。徐曉在文中寫到:振開是一個天才的詩人,但是政治過多地干預了他的生活,影響了他的創作,于是,人們更多地記住了像“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/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”這樣的詩句,而忽略了另一些像“從那微笑的紅玫瑰中/我采下了冬天的歌謠”這樣的詩句。也就是說,人們寧愿記住正義的、英勇的、深刻的北島,而往往忽略了內向的、孤獨的、脆弱的振開。 在《今天》發刊期間,北島在市政公司做挖路工作,也曾一度到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《新觀察》當臨時編輯,但這些并不妨礙他作為一個詩人的成就。后來北島在《今天》停刊后不久,就出國定居了。 《今天》的參與者們,曾經在1988年舉行過十周年的紀念活動,當時在歐洲的北島也趕回來參加紀念活動。在會上宣讀了給趙一凡的悼詞,一凡正是在那一年離開了人世的。作為一種民刊,《今天》已經完成它的歷史任務,雖然它并不能因此而改變什么,但是對于它的參與者來說,其人生的意義卻不尋常。 徐曉在文中提到的《今天》的另一位重要的詩人芒克。芒克本名叫姜世偉,徐曉說,她從來就不叫他姜世偉,而是稱他為芒克。這里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,就是于徐曉來說,她從不叫振開的別名北島,也從不叫芒克的本名姜世偉。我想,這完全出自于一種不自覺的選擇,而是完全和兩位詩人不同的性情有關。 芒克在70年就開始寫詩,芒克是個性格開朗豪爽的詩人,徐曉認識他時,芒克27歲,是造紙廠的工人,一個極富感情色彩,感情又很外露的人,有英俊的外表和浪漫的氣質。每個人和他在一起,都會非常的歡樂。就是這樣一個性格粗擴與豪爽的人,在生活中卻是一個近乎有潔癬的人,他的穿著總是那么整潔,家里收拾很干凈。徐曉寫道:“如果說振開寫詩是思想,那么芒克寫詩則是呼吸。” 我并無意將兩位詩人放在一起比較,只是覺得在他們兩個人之間,找到作為詩人共同的平衡點。無疑北島和芒克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詩人,也是《今天》的重要發起人和參與者,和徐曉一起見證《今天》曾經的歲月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86uyp7z 的頭像
    j86uyp7z

    陳秀娟的優質推薦評比

    j86uyp7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